「幸赖元老辅佐,髃臣用命,慈圣保佑,方得如今!」
众人纷纷道:「此皆臣等本分!」
赵煦见着,气氛烘托的差不多了,便道:「奈何,人材难得,社稷之臣,尤其难得呀!」
「也不知,今年科举,能进得几位贤才?」
说着,他便望向开宝寺方向,一脸的期待与踌躇。
这下子,傻子都知道,这位官家又有什麽新主意了。
文彦博作为最会揣测赵煦心思的人,当即半是试探,半是安慰的道:「官家勿忧,老臣听说今年省试,连正奏名进士科在内,天下州郡贡士几近八千人参与……」
「待到省试放榜,国家定可进一批新的贤才!」
「但愿如此!」赵煦说道。
「只是,新科进士,纵是贤才,朕也不熟,须得历练州郡,待大浪淘沙,方知其才能!」
「不瞒太师……朕有些心急……」
这下不止文彦博,所有人都听懂了——官家想用一批他熟悉的人。
也就是关系户。
这没问题!
历代以来,赵官家们都会使用关系户。
皇帝的关系户,也一直是朝中的重要力量。
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今官家,开始主动想要提拔几个亲近的衙内丶二代丶外戚进入官场,这是好事!
说明,官家在为亲政做准备了。
于是,所有人都齐齐拜道:「臣等恭维皇帝陛下萌发圣智!」
「愿听德音教诲!」
然后一个个竖起耳朵,同时心中一个个名字闪过,顺便给那些可能的关系户打上标签,方便日后斗争。
恩……
赵官家要提拔关系户,没有问题,他们也不反对。
但,他们肯定会和关系户做斗争。
然后,用规则将之玩弄在鼓掌中。
如此,官家就会知道——只要文臣士大夫,才是他最得力的大臣。
其他什麽外戚丶勋贵,统统战五渣,不值得信任!
自英庙以来文臣们就是这麽玩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庙潜邸时的发小王广渊。
自英庙即位,王广渊的前途就一路看涨。
以至于汴京城的富豪,都开始争相吹捧丶炒作王广渊的书法字帖。
高峰时,王广渊的大字书贴,一个字就是一千贯!
而和王广渊同时期的大书法家蔡襄的真迹,在市场上连十贯钱一张都卖不到!
但最终呢?
王广渊终其一生,却连待制级的待遇都没有摸过。
只是死后追赠了一个谏议大夫的头衔。
而王广渊并非纨絝丶废物。
其实际是很有能力的。
但,朝野内外,一致非之。
到处给他使绊子,使他寸步难行,想做的事情做不了。
最终只能是郁郁而终。
不过话又说回来,王广渊真的输了吗?
未必见得!
因为,现在其外孙女孟氏,就在官家身边,被封为延长县君。
深得太皇太后与皇太后的喜爱,太皇太后更是爱之,视若己出。
未来,孟氏即使不能封后,一个贵妃的名位是跑不掉的。
如此,王家也就成为了外戚。
但不要紧,因为就算如今的那些关系户,会成为第二个王家。
那也是十几丶二十年后的事情了。
那个时候,他们这些人早死了。
于是,文彦博丶张方平丶冯京与苏颂都开始在心中猜测着可能被官家提出来要提拔的人。
「燕家兄弟?」
「还是皇太妃家的人?」
「仰或者……程颐?」
恩,因为赵煦一直在有意保护程颐。
加上,赵煦曾御笔给程颐之兄程颢题神道碑,赐曰:明道先生。
所以,朝野上下现在一致公认——程颐这个没有功名的教书先生是关系户!
换而言之,朱程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现在在士林眼中,是『幸进之人』。
也多亏了程颐为人素来刚直,才没有被人称作『幸进小人』。
顺便说一句,现在和程颐一起被人们认为是『幸进之人』的家伙的名字叫沈括。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赵煦却是摩挲了一下双手,然后微笑着道:「诸位元老髃臣,如此忠心于朕,朕实欣慰。」
「不瞒太师……」赵煦看向文彦博:「朕心中一直在想着,是不是,在今年的殿试之外,额外增加一个诏试太学出官人的考试!」
所有人在这个瞬间都抬起头来。
居然不是要提拔外戚勋贵或者官家自己身边的人?
而是太学?
几乎没有什麽犹豫,文彦博就带头拜道:「臣恭遵德音!」
其他人犹豫了一下,也都拜道:「臣等恭遵德音!」
此事在他们看来,虽然有些蹊跷。
但,先帝的三舍法里,就规定过太学生中的优秀人才,经过出官试考核,可以授官。
其中太学第一名,更是可以获赐进士及第出身。
其初授官职丶差遣,都是照着科举考试的榜眼甚至状元郎的待遇。
如今,官家只是将太学的出官试,从太学挪到皇宫,可能和殿试一样,由天子亲自御殿测试。
这没什麽问题!
新旧两党在太学和三舍法的问题上,基本没有意见——有意见的,只是在太学用什麽东西丶什麽制度教授太学生,考核太学生而已。
所以,在太学中,一直都是既有新党干将,也有旧党中坚。
赵煦听着,露出欣慰的笑容来。
他知道的,自己终于在严密的封建科举制度上,撬开了一个口子。
名不正则言不顺!
过去,太学生们,只是在太学参加的出官试。
虽然名义上,他们确实可以得赐同进士出身丶进士出身甚至进士及第出身。
但,终究和真正的正牌进士有着区别。
就像夫人和如夫人。
但,太学生殿试出官试后,相当于八抬大轿,把如夫人娶进了门。
如夫人,也就变成了夫人!
更关键的是既然今年可以殿试太学生。
那麽,过上几年,是不是可以殿试算学丶律学,乃至于物理学丶化学丶工程学学生?
而赵煦最大的优势,恰恰是他年纪小。
只要他好好养生,就可以通过日拱一卒的办法,一点点啃掉自董仲舒以来,儒家的千年霸权。
学老刘家,叫什麽物理学丶化学等学科,都披上一层儒家的外衣就行了。
大家都是儒家弟子,所学的也都是圣人之道。
要是有人质疑,就一巴掌拍过去——当年圣人讲学,乃是因材施教。
于是得门徒三千,有七十二贤。
你怎麽敢假定,这物理化学,不是圣人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