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尘共烟景一凤乡
老少二人凌晨五点半左右才走出了洞天门户,出门时何考还听到了卫洛的一声冷哼,似是生气感觉却更像是撒娇,显然是对师父背着她与何考私聊有点不高兴。
走下陡峭的山路,来到惊花村外的平缓地带,江道祯居然从灌木丛里倒出来一辆世界名车——三蹦子。
浦港农贸大市场周边这种三轮车很常见,早年它还有一个更通俗的名字叫「通通通」,是形容其声音,那时大多用的是柴油发动机。
但近年来很多三蹦子都改装成了电动车,噪音小了不少,且远销海外,并拥有标志性的东国语电子音提示——倒车请注意!
在这深山老林里,何考又一次听到了如此亲切的提示音,他纳闷道:「咱要坐这个去吗?」
江道祯:「刚刚还嫌走得慢,有车又不愿意啦?」
车斗里有一把长柄竹丝大笤帚,还有一个柳条编的大筐,何考只得挨筐坐下。路不是很平,假如不是何考有修为在身,估计得给颠飞出去。
还好进了村之后就有了平整的铺装路面,天已经放亮,很多乡下人尤其是老人都起得早,已经提着锄头背着篓出门了,在路上遇到江老头都会打个招呼。
三蹦子穿过晨曦中的惊花村,驶上了一条山间公路。这是按国家政策要求修建的村村通公路,国家要求的最低标准是3.5米宽的硬化路面,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与当地自筹。
凤尾乡显然比较富裕,自筹资金将路面又加宽了1.5米,达到五米宽,足够两辆大车交汇,一侧修了梯池式设计的过水沟,另一侧还修了人行道。
在深山中修出一条如此标准的公路颇不容易,这是工业化时代的看似普通的奇迹,此刻路上没有别的车,只有江老头这辆三蹦子。
江道祯居然飙起了三蹦子,时速超过了三十公里,听上去好像不快,但这是蜿蜒起伏的山间公路,而且是敞斗的三轮车,将何考的发型都吹成了一边倒。
离开惊花村在山间弯弯绕绕走了十几里,穿过了一条大约九百米长的隧道,便进入了另一座盆地。
这里已是披景村的地界,其村后不远处就是观身门披景洞天的门户。
前往披景村的时候,终于见到了迎面驶来的一辆车,是轿厢涂成黄色的校车,正驶往惊花村接那边的孩子去乡镇上学。
凤尾乡除了乡政府所在的镇,还下辖八个自然村,除了彩坪村在山口外,其馀七个村子和乡镇都位于山中一字排开,彼此之间有隧道相连——这些隧道都是新世纪才打通的。
村中的房舍修筑的都很漂亮,有的样式古朴但看上去并不老旧,因地势分布得错落有致却不显杂乱,整体规划堪称设计大师的手笔。
这里有不少术士居住,其中不乏高阶术士。整个凤尾乡常住人口一万一千多人,其中在籍术士八百多人丶知缘客四千多人。
除了术士和知缘客,当地还有很多普通人,他们并不是很清楚术士丶术门丶与术法存在的内情,只是听过一些自古的传说。
术士们如何不暴露自己的身份以及术法修为,与当地那些并不知情的普通人和谐相处,也算是术门对弟子提出的日常要求,很多细节习惯都是这麽培养出来的。
沿蜿蜒的山路又前行了几十里,途中经过了披景村,进入另一条长约一公里的隧道。穿过这第二条条隧道再走五丶六里,便达到了凤尾乡镇所在。
进镇后天光已大亮,前面有一段路居然还堵车了!那里是凤尾乡小学的门口。
这里与全国很多其他的山村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人口结构很年轻。
很多偏僻的山村,如今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并选择在城立买房定居,孩子也在城市中上学,山村中留下的几乎都是老人,就连上个世纪末新修的很多学校都撤并了。
但凤尾乡的年轻人不少,当地的孩子也多,除了没有大学,从幼儿园到高中都齐备。
每个村子都有一所幼儿园,就设在村民活动中心里。至于从小学到高中的十二个年级,都集中在乡镇。
有意思的是,如今宗法堂的好几位长老,还有各宗门的多位执事,都曾在当地学校任教。
这里连高中都有,通常只接收当地学生,如今每个年级只有两个班,但配套设施很齐全丶师资力量更是不错,每年的高考平均分都能排在全市前列,经常还是第一。
市里的重点高中可以选拔全市范围内最好的学苗,而凤尾乡高中只招收本乡的生源,这个成绩就显得更加夸张了。
县里丶市里有好几次都想撤掉凤尾乡高中,将其师资力量都调走并入其他的重点高中,但由于各种缘故都没有能有成功。
假如凤尾乡高中真给撤了,这里的孩子就得到远处的县城去住校了。
以上情况,有的是江老头飙三轮时以神念介绍的,有的则是何考沿途观察作出的判断。尽管三蹦子骑得很快,但到达宗法堂时,已经是上午七点了。
天光已大亮,放眼四望周围被群山环绕,地势几乎与洞天中所见完全一致,恍惚给人一种穿越感。
但收回目光看向眼前,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市镇,又回到了充满烟火气息的人间。
宗法堂的建筑形制与各宗门的祖师殿差不多,只是门楣上刻着先贤祠三个字,门前有一大片空地,是乡里的集场。
每逢农历初一丶十五,是凤尾乡各村赶大集的日子,若逢雨雪天气则顺延,具体日期由乡政府通知到各村。
先贤祠还没开门呢,江道祯并未没上前拍门,只是以神念通知了一声,立刻便有人开门将他们接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