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党

繁体版 简体版
格格党 > 隐蛾 > 子学三论及批判(上)

子学三论及批判(上)

那麽这能解决问题吗?还不能!因为这对别人的希望,而不是对自己的要求,无法用于无法指导我自己的行为。

接下来,又来了另一次反用法,两次反用后,孔子说可以这麽办——

第一丶我不希望别人怎麽对我,我不要这样对待别人。

第二丶我希望别人怎麽对待我,我就怎麽去对待别人。

这两次反用的过程非常重要,首先将自己的需求,变成将对他人的希望,再将对他人的希望,变成对包括「我」在内的丶每个人具体行为的普遍指导原则。

这个过程就叫作「恕」。

孔子说的「恕」,并不是饶恕的意思。恕也是个形声兼会意的字,上如下心,「如」做副词就是如同的意思,做动词则是从出发点到达目标的意思。

人性还原法的第二步,就是——恕。

后世弟子记录了孔子说的两句话,来概括上面两点原则——

第一句是「施诸己而不愿,勿施于人」。举个例子,假如你不想被别人骗,那就不要去骗别人,由此总结的行为原则就是「信」。

第二句是「所求乎子,以事父」。我希望儿子怎麽对待我,我就怎麽去对待自己的父亲,这是「孝」的逻辑源头。

需要注意的是,子学讲的「孝」,并不是对儿子的要求,而是对自己的要求,与后世经学中的父权思想是不一样的。

有人说这两句话概括的逻辑,前者是恕,后者是忠,其实这两句话讲的都是恕,而忠指的是人性归根法的起点,诚实地看待自己的内心。

有弟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其实就是指孔子建立思想体系的源头和方法,用忠恕原则建立起的价值观,合称为「仁」。

仁也是个会意字,在孔子这里指的不是仁慈的意思,而是「人与人」。那麽符合仁的行为规范,就是「礼」;符合仁的思想境界,就是「义」。

孔子的思想体系就是从这一步开始展开的,而且后世儒学一切好的或不好的变化,也是从这一步之后开始的。

回到上面讲的两条原则,其实就是对事物的判断标准,它们是同时起作用的,不能只看其中一条。

这两条是什麽关系?第一条的优先级大于第二条,首先做到第一条,在第一条基础上再做到第二条。

比如以父子关系举例,按照刚才的两条逻辑,我们可以推出四条原则。

首先:已所不欲子所施者,勿施于父,不希望儿子虐待自己,就不要虐待父亲(不忤);已不欲父所施者,勿施于子,不希望父亲虐待自己,就不要去虐待儿子(不苛)。

其次:所求乎子,以事父(孝);所求乎父,以事子(慈)。

忤——孝

苛——慈

现在我们得到这麽两组对应的行为,前两者是不能做的,是法律禁止的行为;后两者是应该做的,是道德提倡的行为。

于是我们初步得到了最原始的法律与道德原则。

这两条之间有没有矛盾?有,而且是内在的矛盾!

比如只谈第二条「我希望别人怎麽对我,我就怎麽对别人」,那麽我希望张三把所有的钱都给我,那麽我是不是应该把自己所有的钱都给张三呢?

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既不能成为对自己的要求,也不能成为对他人的要求,更是自相矛盾的,不符合人性还原法。

因为按照第一条原则,我肯定不想把自己的钱的都给张三,所以也不应该要求张三这麽做。刚才讲了第一条的优先级大于第二条,所以有些希望本身就是不应该的。

从「希望」到「应该」的过程,就是建立社会规范的过程。从「我」希望什麽丶不希望什麽?到「人」应该怎样丶不应该怎样?就是从纯粹感性上升到理性思考。

如此看来,仅仅有这两条当然不够!道生一丶一生二丶二生三丶三生万物,还差第三条。

这第三条就是人们如何对他人提出要求,包括如何看待他人对我提出的要求。

比如「孝」原本是对自己的要求,假如变成对他人要求呢?

比如要求某人尽孝,父母的各种合理的不合理的需求他都要满足,甚至搞出卧冰求鲤丶埋儿奉母之类的行为艺术。

那麽换一个角度,其父母的行为就是「不慈」,甚至可能「苛」。

这个问题怎麽解决,就是人性还原法的第三步——中庸(父加诸已而不愿,勿求于子)。

刚才的问题,就出在那句「所求乎子,以事父」上,什麽才是合理的要求?

父加诸已而不愿,勿求于子,我不希望父亲要求我什麽,我就不应该去要求儿子;同理,我不希望儿子要求我什麽,我就不应该去要求父亲。

人性还原法经过第三次反用,至此这个逻辑体系才完整。

其实对别人的要求,等价于别人的对我的要求,有三个层次,第一是你不能做的,第二是必须做的,第三是你应该尽量去做好的。

还是以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举例,由此我们又得到六个彼此对应的行为。

忤——赡——孝

苛——抚——慈

仔细看,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法律与道德实践:禁止虐待与遗弃,有瞻养与抚养的义务,提倡孝敬与慈爱。

瞻而不忤,孝之始。

抚而不苛,慈之始。

那麽什麽才是合理的丶不过分的要求?就是要切合实际情况,具有最普遍的丶最朴素的丶最普通的实用性。

比如说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家贫无孝子。」

它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进行判断检验的,这个判断检验的过程,叫做「中庸」。

中是符合的意思,庸这个字有双重含义,一是用,有实用意义;二是普通丶朴素丶普遍。它不是在极端情况下对少数人的要求,就是最普通丶最朴素丶最普遍的应用。

什麽是「小人反中庸」?因为这种人就喜欢占领道德制高点绑架他人,对他人提出过分的丶不切实际的要求。

有一个「父子骑驴」的故事,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讲的一对父子带着一头小毛驴在路上走,刚开始是儿子骑着驴,父亲牵着。

有人看见就说了,这个儿子不孝,竟然自己骑着驴让父亲走路。于是父亲没有办法,就自己骑了驴让儿子牵着。

然后又有人说了,这个父亲不慈,竟然大人骑着驴让小孩走路。于是这对父子都不骑驴了,两人走路牵着驴。

然后又有人说了,这对父子不智,明明有驴竟然还要走路。于是这对父子乾脆都上了驴,两个人骑着一头驴。

然后又有人说了,这对父子不仁,就一头小毛驴,竟然骑两个人,把驴都给压坏了!他们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扛着驴赶路……

这个故事说明,在现实的条件下不论怎麽做,反中庸的小人总能找到角度说你做的不对。

回归正题,儒家子学的「格物致知」,大体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它就是我们得到知识的过程,从「人性还原法」开始,再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具体方式就是「忠恕」与「中庸」。

格致是什麽?它只是每一个普通人建立认知的起点。

最后说一句,子学的「格物致知」,在后世以一种很诡异的方式失传了,或者说被故意删除了。

听到这里有人可能要问了,怎麽会失传了,你现在讲的不就是格物致知吗?

需要强调的是,我刚才讲的内容都在子学经典中,但后世几乎没人指出这就是儒家的格致,所以我说,它是以一种诡异的方式失传了。

至于为什麽,我们放在下一讲的内容中。

(未完待续……)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