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聪明的导演
在电影节开幕前这几天,曹阳先给22部电影做一个排序,先看了排序靠前的几部电影排序的依据也没什麽特别的,除了德普丶塞隆丶宁英外,曹阳从剩下的五人给出的名单,大致也能推断出柏林这边的想法。
迪特-考斯里克是说过,金熊奖之外的奖项,曹阳完全能够做主,但是,这不代表他什麽都不做了。
只要是这五人的名单被曹阳采用一两个,不就「赚」了吗?总比什麽都不做强吧。
不过,从这份名单里,还是能看出,迪特-考斯里克对于金熊的归属,还没下定决心,或者说还在犹豫。
曹阳在这几天里,分别看了《波弗特》丶《特务风云》丶《耶拉》丶《在屋顶上流浪》丶《德国好人》丶《伯纳德行动》丶《丛林之中》丶《天使》以及《图雅的婚事》。
五个人,每人五个名单,重复之下,却只有九部电影。
你可以说他们的审美差不多,所以每人五部五个人只选出九部。
不过,艺术这东西,是很主观的东西。
除非是那种演员演技特别好,能一眼就看出来的那种,又或者是电影有什麽特别之处很有意思。
不然,五个人几天时间就能达成共识,仅仅选出九部电影,确实是有点太巧合了。
《波弗特》讲述的是以色列前哨指挥官和他的军队,在撤出黎巴嫩前的故事。
在这部影片中,敌人没有现身,只有一个隐形组织从空中扔投炸弹,土兵们必须在山顶上找到一种方法来完成他们的任务有四个评委都推荐了这部电影,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也很好。
大致意思是说,「由于以色列是一个小国,在如何对待战争这个问题上,缺乏必要的国际理解和支持这部影片的亮点是他没有采取鲜明的立场来表述该如何做,只是希望双方都能联合起来,但愿最终会取得胜利。」
以色列,小国?
缺乏国际理解和支持?
没有采取鲜明的立场?
你们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什麽?以色列还成了受害者了?
如果是柏林电影节官方授意,只能说德国人确实「跪」的很彻底,只要是关于二战或犹太人的电影,就特别容易拿奖。
这属于欧美的政治正确。
但不属于曹阳的政治正确。
《特务风云》讲述了美国中情局创始人之一的爱德华-威尔逊的人生历程。
不出意外,为了国家,威尔森不但牺牲了个人理想,与妻子玛格丽特之间的予盾也日益加深,两人的婚姻名存实亡,连家庭和亲情也因他的蜕变而陷入绝境。
这是独属于老美的「主旋律」电影。
并且这部电影也非常套路化。
在曹阳看来,这样的电影哪怕是在奥斯卡,也很难获奖,柏林反而想给奖项,真搞不明白德国人是怎麽想的。
《耶拉》这部电影反而有些新意,以「车祸-重生-死亡」的环形叙事,编织了一场存在主义寓言。
死亡即重生,重生又指向死亡,开篇车祸是起点也是开端,耶拉的通灵本质,是濒死大脑对未完成执念的拼贴,试图在幻觉中确认与救赎自我价值。
把德国当代国情与矛盾用两性关系的故事呈现,每一个个人的选择都蕴含着历史的乏力。
这是一部概念电影,也算是实验电影。
曹阳觉得这部电影很有意思,有点像《罗拉快跑》,但却更克制和揉捏了太多的寓意。
内容很简单,一个失去丈夫的女人遇到了车祸,电影试图赐予她一种新生活,让她得以在1个多小时的叙事时间里重新活过。
而最后帷幕落下,她和纠缠她的丈夫其实已在最初死去。
电影先用平淡语气呈示了女人劫后馀生的生活,答案揭晓时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小花招,耶拉几近崩溃的生活尽头其实是死亡。
这样的架构用德国的极简手法娓娓道来,显得冷静丶近乎残酷。
实验电影嘛,拿奖的话,对曹阳来说,只有好处,因为他的电影,大多打看实验电影的幌子。
《在屋顶上流浪》这部电影,终于给了曹阳一点小小的震撼。
男主角是个敏感的青春期叛逆青年,平时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躲在树屋里拿着望远镜偷窥别人。
他在望远镜里看到,正在小树林里探索人体奥秘的小夥伴和他的女朋友。
他在望远镜里看到,父亲和继母做的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过程很激烈。
他还把偷窥的内容写在日记里,并且还喜欢往自己脸上涂各种颜色的口红和穿女装。
他还自虐。
随着剧情的展开,英国人导演来了个大反转,原来男主角这麽做是有原因的一一他母亲之前突然离世,他父亲却马上取了别的女人,就是他继母。
男主角认为,这个女人不仅是小三还是杀害母亲的凶手,所以他才经常用望远镜偷窥,为的是能找出小三杀死母亲的证据,帮妈妈复仇。
这反转有点牵强和刻意了。
就算他母亲离世了,就算他产生了一系列的怀疑,但这也不是他偷窥别人和化妆以及自虐的藉口吧?
正当曹阳这样认为时,剧情又转变了画风。
男主对继母从来没有好脸色,逮住机会就她,在结婚纪念日,丝毫不顾及父亲的脸,把她比作妓女。
受不了男主长时间的冷嘲热讽,继母和父亲商量,要把男主送到伦敦去体验生活。
男主当然不肯去,他还要继续偷窥·不是,还要继续找证据呢。
然后男主的继母就放了大招,色诱!
并且还成功了,两人做了羞羞的事情。
曹阳只能说,不愧是欧洲的文艺片,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不敢拍的。
本以为就这样了,然而电影剧情的发展,再一次出乎了曹阳的预料。
男主的继母有了男主的把柄在手,男主只能屈服,被迫远走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