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万众瞩目
现在是2002年。
人民币的购买力还是很强的。
目前一般乡镇上临街的二层小楼,大约5万块钱一套。
曹胜入股藤讯的5000多万,按目前的购买力,一般乡镇上的房子,能买1000套,也就是说,小一点的镇子,5000万能买光几个乡镇所有的临街店面。
女人们要彩礼,目前普遍也都不敢多要,像曹胜老家那边,这年头女人要彩礼,一般都不敢要超过5万,大部分是只敢要一两万。
这麽算的话,他这5000万,大概够娶两千个老婆。
对这个年代的大部分来说,百万就是一笔巨款,千万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很多人做梦都不敢想这辈子有机会拥有千方财富。
不像曹胜重生前,一线城市很多房子都价值千万了。
所以,可想而知,当媒体们纷纷报导曹胜拿出5000多万入股藤讯的消息后,大概有多少人被震惊了。
北上广深的民众,对5000多万这个数字,都感到咂舌。
中原一点灰到底有多少钱?
这个问题,一时间成了很多人都好奇的。
有人在现实中,和人闲聊的时候,互相讨论中原一点灰大概有多少钱。
比如曹胜老家的村民们,在听说曹胜最近投资了某个公司,砸进去5000多万后,村民们茶馀饭后,在村头巷尾闲聊的时候,就忍不住议论这事。
「哎!你们说阿胜这个孩子现在到底有多少钱了?随便投资一个没听说过的公司,就投了5000
多万,去年我还听说他身家上亿了,现在有没有两亿啊?」
「两亿?你有两亿的时候,舍得在鹏城买三栋楼,再投资5000多万到一个公司吗?我看他至少有五六亿了!」
「上十亿都有可能我觉得!」
村民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其中不少都是文盲,几千万上亿这种数字,严重超过了他们的计算能力,而且他们也没有多少渠道了解曹胜的收入,只能瞎猜。
反正瞎猜不犯法,倒是很过嘴瘾。
很多人在网络上讨论曹胜的身家。
起点的作家论坛上,出现了几个相关的帖子。
如:「很好奇中原一点灰现在大概有多少身家了,欢迎大家一起进来讨论!」
「我算是终于明白我为什麽一直赚不到稿费了,因为钱都被中原一点灰赚走了!」
「中原一点灰身家有五亿了吗?」
等等。
在《国术演义》书评区,也出现了很多相关的帖子。
如:「草!真的假的?阿灰竟然入股藤讯了?我用的qq有他的股份了?」
「作者牛皮啊!和我同年,我目前月薪400,他买了三栋楼不说,还又投资5000多万出去,太离谱了!」
「每次想到阿灰的大概身家,我就觉得挺不可思议,这麽有钱的家伙,竟然天天写小说给我看,我真的配吗?」
「阿灰应该是咱们国内最强的80后了吧?白手起家,全凭个人才华,写出这麽多的财富,太牛逼了!」
「各位,你们知道吗?我胆子大得离谱,竟然骂过一个亿万富翁,对了,这个亿万富翁笔名叫中原一点灰,我骂过他更新太慢了。」
「5000多万入股qq?神经吧?qq又不赚钱,入股它干嘛?」
徽州。
电脑前的黄清雅,表情复杂地看着《国术演义》书评区的这些帖子,心里的情绪比她的表情更加复杂。
事实又一次证明了她挑男人的眼光,很绝。
这麽出色的一个男人,在他还没有大红大紫之前,她就先看中了,也交往上了。
如今,已经和她分手的曹胜,依然耀眼平时不声不响的,却三不五时就曝出一个大新闻。
他投资的手笔,一如既往的惊人。
以前是整栋楼整栋楼的买。
现在不买楼了,投资别人的公司,却是一出手就是五千多万。
比她大哥的公司总值都要高不少。
可惜,我们已经分手了。
黄清雅露出自嘲的笑容。
两条腿下意识夹了一下,她想他了。
迟疑片刻,她拿起手机,在通讯录里找到曹胜的号码,拨了过去。
片刻后,电话接通,手机里传来曹胜的声音,「喂?」
黄清雅咬了咬嘴唇,轻声问:「你在干嘛呢?」
曹胜:「看书丶喝茶。」
这是他每天上午最常干的事,不拘看什麽书,有时候看别人写的小说;有时候看从书店买回来的古籍;有时候甚至会面色平静地看一些很有名的颜色作品。
如萝森的《风月》。
如《白鹿原》。
等等。
有时候,他觉得一些颜色书写得很有参考价值。
因为这些书往往很能调动读者的情绪,写得剧情往往全是读者爱看的。
作为重生的职业写手,曹胜经历过网文各个阶段,也见过很多网文名家的访谈录,知道网文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有人提出了一种抛开所有写作技巧的写作手法。
一一情绪推进法!
这种写作手法被公布后,得到很多写手的认同。
这套写作手法,大概讲的是:写作技法千千万,但技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写出来的剧情,要能调动读者的情绪,并产生层层推进的效果,所有的写作技法,都应该为这一目的而服务。
而曹胜觉得一些写得很精彩的颜色书,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
这是他认为可以学习的地方。
「你——·现在还住在学校吗?」
黄清雅迟疑着问。
曹胜:「没有!这个学期没课了,不用住在学校了。」
黄清雅:「那丶那你现在跟你爸妈住在一起?」
曹胜:「也没有!」
黄清雅眉,「那你现在住在哪儿呀?」
曹胜:「住在我以前那套别墅里,怎麽了?」
黄清雅:「我丶我有点事找你,可丶可以来你那套别墅找你吗?」
坐在二楼阳台上,一边喝茶一边看书的曹胜,闻言,有点意外,微微沉吟便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