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受到冲击的不光是皇宫,还有一众勋贵的府邸。
只不过五城兵马司行动速度快,见有人过去闹事,直接以「勾结北虏」的罪名下狱。
接着就是抄家拿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做实罪名,然后直接噶人。
京营也没闲着,见有人聚集闹事,都是直接镇压。
非常时期,非常手段。
司法流程直接简化。
为了京师安全,对待嫌疑分子,宁杀错,不放过。
见识到了勋贵们的粗暴手段,知道了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大家只能去找皇帝闹。
没有皇帝命令,厂卫不敢擅自行动。
永宁帝既不能答应文官们的要求,又不想背负屠戮士子的恶名,让局势僵持了起来。
「陛下,这是汉水侯从安南,送来的六百里加急密折。」
徐忠恩小心翼翼上前说道。
最⊥新⊥小⊥说⊥在⊥⊥⊥首⊥发!
如果是普通的摺子,他肯定直接压下。
现在的摊子,已经够乱了,不需要有人再添乱。
可是李牧的份量不一样,代表着勋贵系中在地方任职官员的立场。
倘若压着摺子,不让皇帝知道,未来惹出大麻烦,他承担不起责任。
「混帐!」
「朕要生撕了这逆贼!」
打开密折,大致扫视了一眼内容之后,永宁帝忍不住破口大骂道。
奏摺上弹劾的官员,一个个都成了尸体。
文官们都被气疯了,再去治这些人的罪,估摸着文官集团非集体爆发不可。
身份不一样,看待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
在勋贵眼中,这些文官为了内斗,导致勤王大军覆灭,诛九族都不算冤枉。
可搁在文官眼中,这就是一次普通的决策失误。
勤王大军覆灭,主要是统帅没有及时发现敌人的阴谋,这才中了埋伏。
纵使要追责,皇帝训斥几句,事情就该结束了。
勋贵和外戚集团居然敢掀翻桌子,在朝会上当场打死一众朝廷大员,完全是倒反天罡。
在惨案爆发前,永宁帝是倾向于勋贵外戚的。
毕竟,勋贵外戚损失惨重,需要进行安抚。
舞阳侯的死,更是断掉了他在军中的根基,政治损失不可估量。
对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他也充满了怨念。
随着局势的发展,他的倾向又逐步转向了文官。
勋贵和外戚联手,搞出来的事情,让他这个皇帝感受到了恐惧。
那麽多高官,在御医救治过程中无声死去,绝不可能是巧合。
厂卫没有查出来问题,更是加剧了他的忧患意识。
既然能够在宫中对官员下黑手,保不齐哪天利益冲突时,也对他这位皇帝下黑手。
出于权力制衡的考虑,他需要文官集团支棱起来。
可惜那帮文官,都是榆木疙瘩,完全没有领会他的善意。
不仅不配合,还纠集士子跟着一起瞎胡闹,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
文官这边的麻烦没解决,勋贵又给闹了起来。
李牧的这份摺子,戳穿了他的所有谋划。
一旦给死去的文官定了罪,那麽文官集团积累无数年的声望,都会一朝散尽。
内阁和六部这些大员,合谋算计勤王大军。
如果公开在世人面前,那是要捅破天的。
朝中格局被打破,沉寂许久的勋贵外戚集团,将再一次站上历史舞台。
无论皇帝是否愿意,都必须重用他们。
「陛下,息怒!」
「汉水侯距离京师路远,算算时间的话,差不多刚收到勤王大军覆灭的消息,就给上了这份摺子。
京中最近发生的一系列的变故,汉水侯多半不清楚,否则也不会上这份摺子。」
徐忠恩委婉劝诫道。
因为一份奏摺之事,要处置李牧,纯粹是扯淡。
勋贵外戚暂时安稳下来,那是他们在上一轮斗争中,完成了预期目标。
但这不等于文武纷争,就已经结束。
大家都在暗中谋划,等待着下一场交锋。
在这种背景下,给一位勋贵系巨头扣上「逆贼」的罪名,估摸着勋贵外戚们都得炸锅。
被永宁帝视为威胁挑衅的弹劾奏摺,落入勋贵外戚眼中,那就是拨乱反正。
「哼!」
「一句距离远不知情,就能掩盖大不敬之罪麽?」
「如果不是嚣张跋扈到了极致,他敢上这样的摺子。
哪里是在弹劾,分明是要逼着朕,给这些官员定罪!」
一阵怒骂之后,永宁帝渐渐恢复了理性。
大虞朝嚣张跋扈的武将多了,也不在乎再增加一位。
关键是李牧这一表态,将直接影响许多勋贵将领的立场。
大家都是从两广六镇中走出来的,舞阳侯也是他们的老上司。
这位老上司对他们不错,现在遭遇大难,于情于理都该给他讨回一个公道。
何况还有一众军中袍泽,也无辜死在了昌平之战中,那就更不能坐视不理。
前面是巨头们没表态,大家心里有想法,也不敢付出行动。
现在无需顾虑了,军中影响力最大的汉水侯站出来,公开表明了立场,大家只需跟上即可。
军中实权派表明立场,京中的勋贵外戚有了更大的底气,大概率还会找他闹一场。
至于局势变化,朝堂需要稳定,这些问题大概率会被无视。
永宁帝不认为,这些武夫的政治素养和战略眼光,能够高到哪里去。
「陛下,息怒!」
一众宦官齐声说道。
文官在闹罢朝,勋贵外戚同他对着干,永宁帝能够商议的只剩下宦官。
偏偏宦官们被前些年诛杀阉党的行为给吓住了,一个个都在谋求自保,根本不敢冒头。
「罢了,汉水侯弹劾之事,就当什麽都没发生。
另外拟旨告诉汉水侯,管好都护府的事务即可,朝中大事不需要他操心。
把奏摺抄录两份,分别发给成国公和镇远侯,试探一下他们的反应。」
永宁帝想了想说道。
遇上讨厌而又处理不了的人,那就打发远远的,眼不见为净。
尽管不认为勋贵们会犯上作乱,但该有的警惕之心,还是不能少。
「奴婢遵旨!」
「只是陛下,百官罢朝和宫门外那群书生怎麽办?」
徐忠恩硬着头皮上前问道。
这两个群体,都是又臭又硬的石头。
幸好北虏围城,切断了其他地区读书人响应的渠道,能够动员的只有京师士子,不然场面还会增加十倍。
「放出风声,朕准备从一众官员中提拔有为之士,增补朝中出现的空缺。
同时告知外面的举子,北虏退去之后,朕会加考一场恩科,让他们赶紧回去复习。
如果有人不听劝,那就剥夺功名,流放岭南!」
永宁帝面无表情的说道。
同文官们斗智斗勇这麽些年,他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知道这些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软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