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留下自己的痕迹
陈家志和薛军在插科打浑。
思索了片刻的马明说道:「其实我并不太清楚元谋的蔬菜品质差在哪里,但元谋确实一直是等着需求上门。」
「所以才该多出去看看。」
想着他说的不清楚差距在哪里,陈家志又重复了一次薛军所说的话。
「同一种菜完全不分品种丶大小丶优劣和成熟度混装在一起,一切都是地里摘取时的模样,再作简单的冷藏处理就运往销售地。
这样的菜到北方后,和山东寿光的大棚蔬菜一比,可能会是全方位的差距。」
马明先是点头,又问起了寿光的大棚蔬菜情况,陈家志直言双方在产量上也存在较大差距。
「说到头,还是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啊,元谋也曾尝到了科技的甜头。」马明回忆道:「在十几年前,元谋蔬菜的亩产量只有几百斤,亩产值几十元,运气不好的年份,亩产量更是不到一百斤。」
陈家志感觉他话题换得有点快,讶然:「一百斤都没有?」
马明回首往事眼里还有着晞嘘,「那是1982和1983年,连续两年冬种的番茄都遇到了晚疫病,
全县平均单产不足一百斤。
随后一年县里就整合了冬春蔬菜技术协作组,有50多名科技人员参与,还聘请了蔡克华教授当技术顾问,当年示范种植的冬黄瓜亩产就达到了5吨,冬番茄亩产7吨。
在菜农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从那之后元谋的蔬菜才正式迈入产业化历程陈家志听得很认真,这和在报纸和杂志上看到的信息不同,当年亲历者的描述显得更为动情。
回顾了过去后,马明文把话题聊到了品质上。
陈家志和薛军也放开了聊,聊起了珠三角地区的见闻。
人靠衣装,蔬菜也需要精致的包装,这是新时代的消费需求,
南方的珠三角,北方的寿光都走在了时代前列。
而元谋还沉寂在天然温室生产反季蔬菜取得的成绩里,可能未来会醒悟,但那一定是在付出了惨痛代价后得到的教训。
陈家志不知道马明身份,也不期望通过一次聊天就能让一个县少走弯路。
但他还是尽情的说。
把这段时间在云南的考察情况和花城的消费需求回顾了一次。
在此过程中,他也收获许多,从更高级别的视野来看到国内蔬菜市场。
马明也深受震撼。
只是陈家志感觉他老喜欢把科技挂在嘴上,凡事都能扯上科技。
时间不知不觉到了中午,马明强烈要请两个人去吃午饭。
陈家志实在推脱不了,只能跟着去,同时也知道了马明正在县委党校参与培训,去能禹批发市场也是为了完成产业调研。
一听党校,陈家志就感觉马明应当是体制中人。
饭桌上,主要话题依然是蔬菜,元谋主要市场是在北方,南方涉及少。
但不妨马明对花城市场感兴趣,
听闻陈家志在花城批发市场有档口,还有个近千亩的菜场,马明更是惊讶。
「陈老板除了考察货源,有考虑过在云南投资菜场吗?」
「哈哈,当然想过。」陈家志没有隐瞒,「只是时机可能还不合适。」
「哪里不合适了?」
「我主要是经营菜心类叶菜,对运输时效性要求很高,现在云南还没这条件。」
陈家志直言不讳,又说:「不过再等两年,可能就有机会了。」
「也不一定只经营一类蔬菜嘛。」
许是看到了招商引资的机会,马明热情了不少。
尤其当陈家志提到自家菜场在参与花城无公害蔬菜基地时,更是露出了浓烈兴趣,还兴致勃勃介绍起了政策。
这让陈家志好奇他是哪个单位的。
「哈哈,陈老板,我是农业局的,不出意外的话,在党校培训完后,我可能就是副职了。」
陈家志反应过来,起身与他握了下手,「恭喜啊,马局长。」
马明笑了笑,「陈老板,不瞒你说,我也是因为种菜有了些许成绩,才到了这步,所以,很欢迎外地企业来元谋投资蔬菜基地。」
「有机会的。」想着他的身份,陈家志又说:「其实元谋多山区,应该也有发展夏秋蔬菜的条件,嗯,珠三角地区夏季蔬菜需求也还不错。」
马明也笑着说一定会去花城学习,还约定了要去江心菜场考察。
有点赖上陈家志的感觉。
吃完饭,马明原本还想带两人去乡镇看下蔬菜基地,陈家志以要赶着回去为理由拒绝了,只互留了联系方式。
两人也确实要乘坐下午的班车赶回昆明。
「马局长还真是热情啊!」
「拉投资嘛。」
陈家志和政府官员打交道的次数不多,但感觉马明还挺懂行。
只是投资菜场,他更喜欢看硬性条件。
元谋适合做一个货源地,虽说档口以叶菜为主,但也偶尔可以涉及其它类蔬菜,或者是再另开一个档口,时代所需嘛。
元谋的夏季和昆明不同,有点炎热,坐班车的滋味并不舒服。
冬季温暖如春,夏季炎热但极端天气少,降雨量也不多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