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党

繁体版 简体版
格格党 > 大唐协律郎 > 第252章 社稷有需,并行大事

第252章 社稷有需,并行大事

但在灾害过后,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再次重新恢复正常的耕织生产,注定会有人家财散尽丶宅田荒废,乃至于成为游食流人丶浮逃在外。

如今的张岱能力有限,救不得所有人,只能覆盖那些已经在织坊接受救济丶彼此渊源颇深的人家,将这些人家的丁男户主吸纳过来,给他们一份沿运河谋生的工作。

而这些人各有妻小家眷,也不是那种一个吃饱丶全家不饿的亡命之徒,做事自然更周谨丶有分寸,也避免了他们目无法纪丶纠众作乱。

表面上看来,这些人和大运河沿岸州县那些靠水吃水的脚力劳工并无两样。而那些脚力们其实也要各自依附于当地的豪商富户丶组建行社组织,才能接受官府的和雇与私人的雇请。

只不过相较于其他驮帮丶船队组织,这些人要更有组织丶纲领和纪律。哪怕是游走各地的江河运夫,他们实际上仍然是家小俱全的良家子弟,虽无恒产,却有恒业!

当然这是张岱一个整体性的构想,至于眼下整支队伍除了李道邃赠给的那十几艘运船之外,便只有南霁云这几十人。

所以当下就需要南霁云在曹州境内挑选合格的船工,然后接受曹州州府的和雇,先把船航行到黄河北岸的魏州境内,将那里一批赈灾物资运回曹州。

宇文融是如今赈灾的官方总指挥,眼下他正同时担任魏州刺史,所以官方用于赈济的资货也都是在魏州进行集散。

在南霁云选募船工的同时,张岱也在对曹州的织坊与桑林进行一个长期的规划。

他虽然要撇开曹州州府另起炉灶,但也仍然承担了州府之前所筹建的那个织坊的日常开销,李道邃便也投桃报李的在其职权范围内给予了极大的特权,将曹州境内一大片泽塘滩涂都划给了织坊。

张岱也打算将惠妃的功德碑树在这新织坊中,李道邃固然不可能长留曹州,但只要这功德碑在,且惠妃没有恃宠被废,那这一区域土地就可以从容改造,给织坊的经营增添助力。

因为曹州的配合,所以张岱此行所携带的钱货近乎一半都投入到曹州境内。虽然相较于曹州整体的灾情,这几万贯钱货也难以进行整体性的扭转,但却也带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最⊥新⊥小⊥说⊥在⊥⊥⊥首⊥发!

李道邃虽然不像源复那麽混蛋,但之前基本上也就属于摆烂的态度,朝廷拨给多少赈济的物资,他便统统发下去,若仍不足便任由州人离境逃荒。除此之外,他就没有什麽计略执行了。

眼下张岱在曹州大使钱帛的建织坊丶造桑林,自然需要招募大量的民工,这也使得曹州逃人迅速回流,毕竟乡里如果有活路,谁又愿意背井离乡的去讨生活呢?

趁着这股人员的回流,张岱也向李道邃提出建议,让州府展开一些疏浚造堤丶防洪蓄水等一系列工程,不要只是简单的接受赈济物资然后便发下了事。

如果州府钱货仍然不足,可以向境内大族赊贷啊。

情况又不可能总是这样,只要灾情有所缓解,曹州这种中原核心地带凭其优越的农桑基础,元气恢复起来是非常快的,一年丰收便能恢复乡里秩序,两年就能基本恢复正常,三年甚至就可以做到薄有积储。

「若张郎就治曹州就好了!戴公清慎简约,不耐繁务,若能早从张郎建议,灾情不至于如此糜烂困苦!」

刘晏这段时间也一直泡在织坊这里,他年纪虽然不大,但对数字的核算丶人力物货的调度确有一种近乎天赋一般的敏锐感触,偶尔或有些异想天开的想法,但只要稍加点拨就能举一反三。

对于刘晏的这种天赋,张岱也很是喜欢和羡慕。他自己其实并没有什麽高明的智慧禀赋,对人事凡有所勾划构想,都是立足于先知之能和现代人面对问题时更加广阔的思路。

他倒挺想将刘晏带在身边,不过这小子实在年纪太小,如今才十岁出头而已,往返各地舟车劳顿且疫病横行,其家人也不放心将之交给张岱,于是只能约定来日归都再相见。

张岱在曹州这里待了半个多月,等到诸事框架草具然后又留下几名得力助手,然后才又带着船队北向魏州而去。他倒挺想看一看,宇文融亲自治理的魏州眼下又是什麽景象。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