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恐计败于河南
魏州州府一派忙碌景象,较之都中两省都不遑多让。
张岱清早进城,递帖入府,一直等到了正午时分,才总算获得了宇文融的接见。
「张六郎,又见面了!」
宇文融与张岱印象中模样没有太大的变化,仍是一副精力旺盛的样子,见到张岱后只抬手一指堂中座席示意他入座,然后又低头看着案上文卷并说道:「今日览卷才知你那义造织坊济人四千八百馀,凡涉民家三千馀户,私人救灾有此成就,当真可奖!
当下魏州凡所治民九万馀户而已,三千几户受灾之家因张六郎一计保全,也为州府省力颇着,我也应当向你道谢!」
「使君言重了,某所用计数州之间,用心如一却功有轻重。魏州此间能成宏业,亦使君居治带挈,并非一己之功。况凡所用料,皆惠妃节省妆奁脂粉之资以作布施,某所用者,一腔心力而已。」
张岱听到宇文融的夸奖与道谢,便也欠身说道。
魏州作为河北雄州,开元年间户数最盛时达到了十二万户之多,仅魏州城一地便居户数万,乃是首屈一指的河北大邑。而到了安史之乱后的元和年间,户数则锐减到了六千九百丶尚且不足七千户。
这固然是因为当时魏州作为魏博节度使辖区而割据存在着,使得朝廷不能完全了解和掌握魏州户数,但数字如此悬殊的差距,也足见战争对当时的河北所造成的破坏之深。
张岱这座织坊与三千几户魏州百姓构建起了联系渊源,这数字自是颇为可观,而若放在安史之乱后的户籍数来对比,比例更是夸张的惊人。
所以宇文融这夸奖倒也不是过誉,以如今织坊所覆及人口户籍的体量,若是在经营过程中发生什麽大的波动,那也是足以影响到整个魏州平稳与否。
宇文融案事繁忙,倒没有太多时间与张岱闲聊寒暄,询问了一下张岱入州的计划和目的,当得知张岱手里还有两万多贯的钱货可供分配后,他当即便又在满案文牍中翻找起来。
「如今那织坊所在是在王莽城南?我记得那里并无大道丶距离河渠也远,织坊纳人众多,丝麻布帛丶饮食物料的出入想是都有许多不便吧?」
翻找片刻后,宇文融才抽出一卷图文,在上面稍作勾划后便又对张岱说道:「今将织坊迁至魏县狄公祠附近,其地比近西渠,可以勾连御河,你意下如何?」
狄公祠就是武周年间狄仁杰出任魏州刺史丶州人为建而后又因其子暴恶而被砸的那座生祠,张岱接过宇文融递来的图籍略加端详,顿时便喜上眉梢。
之前崔沔对此并不感冒,所发派给的地点也是卑恶之地,距离州城二十几里,距离航道则就更远了。
这几十里的路程乍看或许不远,但若考虑到织坊的经营每天都需要物货的出入,经年累月进行下来,每年单单运费怕不是就要多支出几千贯。
但今宇文融所划给的地点,却是大大靠近永济渠航道,也便于就近建立仓储邸舍,这对张岱而言简直就是「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张岱心里虽然很高兴,但却也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于是便又开口说道:「宇文使君如此体恤关照织坊经营,实在令人感激不已,但若作这一番调度,会不会给州务滋生烦扰?」
「烦扰倒也不会,只不过一桩小事罢了。」
宇文融闻言后便也摆手说道,旋即便又望着张岱说道:「我这里确有一桩小事需张六郎相助,淇门向北转东有一故渎,乃旧王莽河上游支流,今需用工开渠二十几里,计耗需钱八千贯为用。今州府用度颇蹇,张六郎若肯义助,那再好不过。」
张岱对魏州境内的河川地理了解倒是不多,但宇文融的意思他也听懂了,州府兴工营造钱不够花了,所以得开拓财源。那狄公祠附近的土地,需得张岱花钱去买。
「某今入州,便是为的将义造织坊更作弘扬,难得使君肯拨冗参赞,安敢不从?唯今织坊纳员已经不少,转迁别处也用地不少,希望州府为规划时能稍为裕计!」
虽然要花钱来买,但张岱心里也是很乐意的,在魏州地界又是靠近运河的地方,只要能圈占下一片地方那就是稳赚不赔的好买卖。
况且如今魏州客旅云集,如果宇文融透露出愿意售卖河渠沿岸的土地,不知会有多少商贾会蜂拥而来!
此番宇文融肯跟张岱做这一买卖,也是一个不小的关照了,也得亏织坊实实在在缓解了州府的赈灾压力,并稳定了乡里民情,否则宇文融怕也不会如此便宜张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