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转移矛盾是个好方法
杀人能解决问题吗?
肯定解决不了啊!
在封建社会,受限于小农经济低下的生产力,注定了会在「官」和「民」之间,存在着「吏」这个中间阶层,这是经济基础决定的。
正如陆北顾一路走来所见所闻,商品经济虽然在大宋有所发展,但那也只是体现于交通枢纽城镇和主要城池之中,在最广大的乡村,百姓依旧过着自给自足的男耕女织生活。
而因为没有足够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与交通方式,也没有高效快捷的信息沟通渠道,所以,官员想要管理辖区,在城镇里必须依靠「吏」,在乡村里也必须依靠「吏」去沟通当地的「宗族」。
只有这样,每年应该缴的税才能徵收上来,应该服的徭役工程才能有人去干。
如果没有数量庞大且广泛分布于各县的「吏」在中间起到这种沟通作用,那麽整个帝国的治理体系都会趋于瘫痪,人力丶物力资源也根本无法得到有效调用。
所以,杀人不但不能让「吏」的贪墨现象有所收敛,反而会因为阶层人数的减少,导致其中个体权力的扩大。
而个体的权力越扩大,其贪墨条件就越不受限,这一点是很好理解的。
那麽能不能通过以建立监察制度为主要手段,来限制或约束「吏」的贪墨呢?
很遗憾,也不能。
因为「监察」本身就是一种权力,而只要是权力,就会存在被用于牟利的可能性,而且监察制度会随着建立时间的增加而被不断同化,是无法保证监察人员始终都能够负责任地行使职权的。
如果走这条道路,就会陷入东厂监督锦衣卫,西厂监督东厂这种套娃永无休止的怪圈。
所以,只能作为辅助手段。
那提高待遇呢?
「吏」在政治丶经济等方面的待遇,注定不如士大夫,这是大宋的现实情况决定的说白了,大宋就没那麽多钱。
现在三冗已经快要把财政压垮了,若是打算单纯地通过提高「吏」的待遇来解决问题,再搞出个四冗来,那大宋距离财政崩溃就不远了。
更何况,有句古话说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
提高待遇唯一发挥的作用,就是在「提高」的那一瞬间。
再往后,这些待遇,就会被视作理所应得。
这从历史上也可以找到比较典型的两个案例,那就是明代和清代的官员收入情况.明代官员正式收入极低,靠俸禄养家全家老小都得喝西北风,所以以清廉着称的海瑞,为母亲祝寿也只能买两斤肉,而清代官员则有高达俸禄百倍之巨的养廉银,正式收入极高,根本不愁钱花。
可结果呢?
结果是,不管是极低收入还是极高收入,官员照样都会贪墨无度。
所以,也不能采取提高「吏」的收入这种办法。
总而言之,以上这三种办法,陆北顾在现代跟姜星火在江大的办公室里讨论的时候,就已经都想到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