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党

繁体版 简体版
格格党 > 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 第一百四十章 伐罪

第一百四十章 伐罪

第140章 伐罪

月上东山,南阳之野。

数千人的南巡队伍埋釜造饭。

片刻之间,青绿的野菜面饼和金黄的米菜羹就摆在了木几上。

博士董仲舒正为大汉天子刘彻讲着《尚书》之《洪范》篇的总结陈词。

「统而言之,《洪范》篇乃万世楷模。」

董仲舒侃侃而言,「五行丶五事丶八政丶五纪丶三德丶六福丶六极,乃天地万物运行之恒辙,

治国理民之大纲,交友为人之准绳也。

三代之治,所以垂拱,皆赖箕子《洪范之力》也。

春秋以降,王道式微,霸道崛起,此所以天下大失康宁,水深火热之故也。

惜我汉朝,本秦廷泗水亭长,自高祖皇帝力行王道,大出天下以来,世风日下,淳厚皆失,王道湮灭,国势旁落,汉匈之战不停,南越之族屡叛,庶民惶惶,朝野快快,国将不国,殊为痛心!」

讲到最后,白首颤抖,哽咽失声。

谁将帝国搅成了如此模样?

谁让骨之臣无法为国效力?

大汉的未来又会是什麽模样?

后世史书下,今日之大汉是怎样的景象?

刘彻一脸寒霜。

如果不是太子的逼迫,他又怎麽会流落到这个地步,面饼丶菜羹,这如村汉一般。

光禄大夫侍中吾丘寿王就在旁边侍读,望着刘彻丶董仲舒的神情,总觉得君臣俩想的东西不一样。

《尚书》之《洪范》篇,乃殷商箕子对商王讲述的治国主张,王道阴阳学说之经典,师古敬天,贬斥人为。

王道之说,无出其右。

其他不说,其主张就一个,政情可使天象变化,龟可以决疑。

老师的「天人感应」,便是来自于此。

陛下入南阳郡以来,逐渐察觉到执政过失,让老师于途讲学,是为了找到新的治国之道,亦或者找到能将责任推卸出去的理由。

所以,从一开始,以臣讲学的董仲舒就夹带私货,竭力向皇帝推销儒家之学,听学的皇帝,寻找着自己执政过失以外的人,事,导致了大汉的满目苍。

而结果是,世风日下。

君不君丶臣不臣丶父不父,子不子。

和谁执政无关,是人心变了,太子夺走君父的权力,就是证明。

吾丘寿王默然。

情绪过后,刘彻胃口大开,吃喝得喷咂呼噜,声气大作。

他是没有那麽容易被打败的,即便被逆子断了辐重粮草,吃面饼丶菜羹,他也要重回长安,执政当权。

眼前的艰难困苦,不过是些许风霜罢了。

「再来一碗!」

圣令下。

吾丘寿王转身盛羹。

刘彻望向董仲舒,问道:「南阳郡恢复大治了吗?」

出巡是有「任务」的。

必须要在所到之地上下求索,向朝廷据实所书心得体会。

刘彻原以为自己所到之处,百姓无不欢迎,膳食壶浆以迎天子,所谓体会,也将是他执政二十年的歌功颂德。

万万没想到,一出关中,就和匪盗丶庶民「打成一片」。

天灾人祸,流民无数,更是让他无法接受,如果直接书写心得,那和罪己诏无异。

于是,解决了南阳流寇大盗梅免丶白政之后,他就对南阳郡都尉王温舒下了严令,要尽快解决山贼流寇丶肃清地方风气,恢复「路不拾遗」的「真实民情」。

南巡队伍只能一直在南阳郡待着。

「已见成效。」

董仲舒慨然正色,「王温舒得中护军梅免丶武卫将军白政助力,如虎添翼,频频对南阳郡中匪盗出手,同时,王温舒还在郡内找出了无数私通匪盗者,从根本消除了匪盗的活路,现在的南阳郡中,山林匪盗几近绝迹,路不拾遗之景渐生。」

盛羹的吾丘寿王手一颤,差点把陶碗翻进羹罐中。

老师的回答对吗?

对!

但不全对。

王温舒丶梅免丶白政联手,的确重创了南阳匪盗,可也重创了南阳百姓。

为了治理南阳的治安,王温舒从郡中仔细挑选了许多果敢能任事丶一往无所顾的人充当郡吏,

作为自己的爪牙,去督捕郡内「盗贼」。

而这批人以往都犯有重罪,只不过没有暴露,仍然逍遥法外而已,王温舒将此作为控制他们的重要手段,如果督捕「盗贼」有功,颇得王温舒满意者,无论以前犯有多麽严重的罪行,他都不加处罚。

但如果督捕「盗贼」不力,甚至有意回避或加以庇护的话,那就不但诛杀其身,还要灭其全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