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党

繁体版 简体版
格格党 > 文豪1978 > 第663章 拿我当日本人坑?

第663章 拿我当日本人坑?

第663章 拿我当日本人坑?

赶在开学前,晏晏把几个要好的同学请到了家里,

都是女同学,林朝阳对此很满意。

「都喜欢吃什麽菜,有什麽忌口的,都跟叔叔说一下。」

林朝阳化身大厨,主打一个宾至如归。

一群女孩子叽叽喳喳的说了半天,林朝阳一一记下,然后安排人去买菜。

见晏晏跟几个同学玩的正欢,林朝阳抓住了一个落单的女同学。

「许佩瑶是吧?你父母可真会取名字。」

「林叔叔好。」

名叫许佩瑶的女同学面对林朝阳有些紧张,这可是全国知名的大作家,她都是在书上看到林朝阳的名字。

「平时都喜欢读什麽书?」

「都是学校推荐读的名着,您的书我也看过,《高山下的花环》《棋圣》《梵谷之死》和《入验师》。」

许佩瑶列举的都是林朝阳作品序列中比较「好读」的作品,结合她这个年纪,已经算是阅读量比较丰富的了。

见她读过不少自己的作品,林朝阳心头一喜,是书迷,更好办了。

等菜买回来,林朝阳的「线人」也发展的差不多了。

他撸胳膊挽袖子,花了两个多小时,使出看家本事置办了八个菜,吃的花季少女们胃口大开,眉开眼笑。

「吃饭!」

林朝阳给冬冬夹了口菜,他立马受惊一般慌忙收回了视线。

林朝阳顺着他刚才看的方向望过去,视线锁定在许佩瑶身上,眉头不禁皱起。

凭心而论,跟晏晏玩在一起的几个小姐妹,颜值都很耐打,豆蔻年华惹来少年慕艾倒也不奇怪。

可你小子意志也太不坚定了,前几天不是还围着那个「假小子」转吗?

荷尔蒙爆棚的小子真是麻烦啊!

元宵节后,林朝阳新书的创作进度喜人,第三卷已经创作过半,有望在5月份之前完稿。

这天上午,小六部口胡同来了两位客人,是《当代》的副主编汪兆骞和编辑祝昌盛。

两人登门,自然是为了林朝阳的新书。

事实上这一年来他接待了至少六七拨编辑,来人无一不是国内一线文学杂志丶出版社的资深编辑,大家的自的无外乎都是新书。

林朝阳一部新书了三年多,文坛对于他这部新书的讯息早就传开了,都知道他在写一部以唐代历史为纲的鸿篇巨着。

对于这样一部作品,国内各大文学杂志社丶出版社自然垂涎不已。

「还在写,没那麽快。」

「前两卷才刚写完—没那麽快,我是打算至少得写完一半再陆续发表。」

跟林朝阳聊完新书的创作进度,祝昌盛主动开口问起了他对发表的想法。

林朝阳在《当代》发过的作品,责编都是祝昌盛,两人关系一直不错。

「朝阳,你这部小说浩浩汤汤,注定是要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发表单位可得选择好。

《当代》你是合作过的,不管是业内的美誉度还是影响力都出类拔萃,这些你都了解,也不用我多做介绍。

只要你愿意把新书交给我们,条件你尽管提。」

「老祝,这不是条件的问题。我现在只想把精力都放在创作上,发表的事暂时还没考虑过。」

「是是是,我明白。你的作品从来都不愁发表,可咱们是老关系了——」

车軲话说三遍,不腻也烦了,见林朝阳态度坚定,祝昌盛和汪兆骞也只得先告辞离开。

隔了几天,又有编辑登门,这回是《收获》杂志的程永新,去年时他就跟李小琳一起来拜访过林朝阳。

进门后程永新倒是没提发表的事,只是关心林朝阳的创作进度,聊了一阵之后便起身告辞。

临走时又说:「下个月我过来燕京组稿,到时候再跟您聊,估计那时候您第三卷都写得差不多了。」

林朝阳目送他离开的背影,不觉露出笑容,这人倒是挺有意思,看来是打算把稿子蹲到手,只是不知道他能不能跑得起。

三月里,春光明媚。

英国方面传来消息,英国垄断和兼并委员会向贸工部建议,英国卫星电视公司收购曼联俱乐部的交易不符合公众利益,这也意味着新闻集团染指英超联赛的想法暂时性失败了。

这个时候,摆在曼联股东们面前的有两个选择,

一是继续等待愿意给予他们超高溢价的冤大头再次出现,二是接受陶玉书给出的4.2

亿英镑的报价。

其实所有人都明白,即便是4.2亿英镑的报价也远超曼联本身的价值。

所以曼联股东们并没有犹豫多长时间,最终决定将曼联正式出售给明报企业。

以4.2亿英镑的价格收购曼联,相当于7.42亿美元,即便是对于明报企业这家已经上市多年的传媒巨头而言,也是个沉重的压力。

要不是明报企业有星空卫视这个现金奶牛,真就撑不起这场耗资数亿美元的收购案。

明报企业收购曼联俱乐部的消息传出后,外界也不太看好陶玉书的操作。

为了一家足球俱乐部耗资数亿美元,怎麽看都太败家了,不过这只是香江股市和商界的视角。

先是收购《标准晚报》,后又收购曼联俱乐部,明报企业英国大动作频频,一下子就在英国国内打开了名气,同时也在国际上大大的扬了一次名。

一周时间里,多次登上各国重要的经济丶体育刊物的头条,吸引了无数目光。

而这样的效果,正是陶玉书所追求的。

这当然不是好大喜功,而是为明报企业塑造国际知名度,这也是明报企业全球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截止3月中旬,改版1个半月的《伦敦标准晚报》已经逐渐成为伦敦工薪阶层每天下班后不可缺少的读物。

因为地铁空间拥挤,《伦敦标准晚报》特地缩小了尺寸。每天傍晚的伦敦地铁上,随处可见腋窝下夹着《伦敦标准晚报》的打工人。

在明报企业收购曼联俱乐部的消息在英国国内广泛传播时,《伦敦标准晚报》的每期销量也悄然突破了70万份,成为英国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晚报。

一个月时间,从原本的6万份销量到70万份销量,这就是免费的魅力。

从《天天日报》到《伦敦标准晚报》,明报企业的免费路线获得了成功,但目前还不能松懈,毕竟免费路线是先烧钱,后见效益,一切还得等个半年才能见到真正的效果。

数日后,林朝阳往陶希文在燕大的工作室去了一趟。

他的QQ上线一年多时间了,叠代了多个版本,也积累了近80万名用户。

「这是小光。」

「这是夜猫。」

陶希文把手下仅有的两个技术人员介绍给林朝阳,他前几年刚回国时总爱窝在工作室里鼓捣自己的东西,有个很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当「站长」。

惠多网诞生于美国,是一种BBS建站程序,通过电话线连接,以点对点的方式转发信件,是技术爱好者自行搭建的一个替代性的通信网络。

与后来的网际网路不同,惠多网不支持在线交流,而且一根电话线只能一个人用,用户把内容传上去后要赶快下来,否则别人就上不去了。

1991年,在燕京定居的湾岛人罗依开通了惠多网在中国的第一个站点一一「长城」站,在中国的FidoNet站群便被叫作CFido。

一开始,上惠多网的几乎都是从海外拨长途回国的中国留学生,这其中就包括了陶希文。

渐渐的,国内的技术爱好者也找到了这里,他们中的一些超级发烧友分别在各个城市开设了自己的站点,这些站点连成一张网,成为中国第一代网民的摇篮。

陶希文成为惠多网燕京站站长时,全国的惠多网站点只有4个,都分布在沪上丶广州丶南京这些大城市,活跃用户总计不到100人。

他的「陶站」是国内最豪华的站点,拉了6条电话线,配备了8台电脑,可以同时接受6位用户的传送申请。

几年前燕京的电话初装费高得离谱,要8000元一架。

陶希文回国之后,有相当一部分积蓄都花在了这方面。

小光和夜猫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认识的,这名字当然是两人的网际网路花名,小光叫吴宵光,夜猫叫封林毅。

吴宵光是南京大学天文动力专业的学生,大学时沉迷计算机编程,擅长编写c语言,

毕业后被分配到气象局工作。

封林毅则是惠多网另一个站点的「夜猫客栈」的站长。

两人跟陶希文在网上相识,敬佩于他出众的技术能力和理论知识,去年QQ发布后,用户逐渐增多。

陶希文有些忙不过来,便将两人吸收进了这个项目。

「你们两个胆子够大的,那麽好的工作说不要就不要了,跑过来搞这个前途未卜的QQ?」

听陶希文说完两人的情况,林朝阳笑着问。

吴宵光说:「文哥是天才,我们一起搞QQ可比上班有意思多了。跟着他,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吴宵光其实跟陶希文同岁,叫「文哥」完全是因为佩服陶希文的学识和技术。

见陶希文把队伍带的这麽有干劲,林朝阳夸奖了他两句。

接着陶希文给林朝阳介绍了一番QQ目前的发展状况,其中重点讲到了竞争对手的情况即时通讯软体的先驱者是以色列的ICQ,去年6月1CQ被美国在线以2.8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根据陶希文跟在美国的同学沟通,美国在线收购了网景,正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跟微软死磕浏览器市场上,对ICQ几乎是放任自流。

而ICQ在被收购后,三位创始人并没有加入美国在线,内外因素的叠加也就导致了ICQ

目前的发展完全是散养状态。

介绍完了国外的竞争对手,陶希文又介绍到了国内的几个对手。

「湾岛的资讯人丶网络精灵和飞华几乎都是像素级拷贝ICQ,没有自己的创新能力,

我不看好他们。

倒是几个月前深圳出现了一家OICQ,他们没有学ICQ,反倒是抄了不少我们的东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