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1章 熙河人的教育发展之心
转眼,就到了三月庚申日。
持续三天的省试,在这天傍晚宣告结束。
当数千名士子,从开宝寺中次第领取了自己的衣物丶书册,同时也穿着朝廷所赐的贡衣,拿着朝廷所颁的书册,走下山门的时候。
大多数士人的眼神,都是恍惚的。
就和现代的学生,考完试后,喜欢问同学考得怎麽样?那个题你怎麽答的啊?
中古的大宋科举,也是一般。
出了贡院,诸路士子呼朋唤友,各自聚往各州丶路在京所设的各种邸店丶吃食店。
有官方背景的,则前往诸州进奏院。
背景更硬扎的,自然是前往自家在京城当官的叔伯家里。
然后,各自聚在一起,讨论起了本次省试的题目。
包诚也是一般。
他先是命人前往了太师文彦博府邸,以侄孙(他爷爷包顺是包拯的族弟,包拯与文彦博是世交)的名义,递了拜帖,说是之前所以没有来拜谒,乃是为了避嫌,如今省试已完,晚辈特来认门,还说待放榜后,再亲自登门请太师赐教。
然后便邀请了几个他在贡院里认识的士人,一起前往他暂居的熙河邸店中,讨论题目,交流学问。
当然,这都是藉口。
包诚在入京前就知道,他不大可能中得进士。
他这次入京的目的,也非是要在科举中博得功名。
而是冲着这次科举,汇聚在汴京的诸路士人里之中,那些长期不能中进士,前途黯淡的贡生们。
目的就是想着,拿钱砸,把这些人砸到熙河去。
没办法,现在的熙河诸州,对于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
偏生,熙河一路,自建立以来,就长期处于战争之中。
在元丰八年前,别说县学了,州学都没有!
在战乱中,偌大的熙河,摆不下一张安静读书的桌子。
熙河的百姓,包括豪族们,也没有心思读书。
哪怕是包诚这样的包家嫡孙,也只是开了蒙,能读写文字,知晓一些基本的常识而已。
但现在不一样!
随着棉庄遍布熙河各地,棉花带来的财富,使得熙河的豪族丶官员们首先富了起来。
富起来后的熙河豪族丶官员们,自然渴望着在政治上更进一步。
而大宋,乃是文臣治世的王朝。
自然的,熙河的豪族丶官员们,也都知道,他们想要更进一步,就得朝中有人。
都堂里,得有个熙河出身的执政甚至宰相!
自然的,就得卷教育。
可是熙河人起身环顾四周,心顿时哇凉哇凉的。
除了熙州,因为知州游师雄,乃是横渠门下的高徒。
在其奔走号召和游说下,熙州州学请来了十几位横渠门下的进士丶贡生来当教授丶教谕。
使熙州的州学,开始有了起色外。
其他各州,都是一把辛酸泪。
像是会州州学,去年虽然建了起来。
但整个州学,拢共就三个教授。
其中只有一个是常任教授,剩下两个是知州和通判兼任的。
河州就更惨了!
因为知州种朴是武臣,叫他带兵打仗或许能行,可让他去州学里摇头晃脑的念圣人经书,却是不大行。
州学尚且如此,县学就更拉胯。
像教育最好的熙州,下面的各县县学,虽然是建好了。
可县学的教谕,却全部空缺,只好叫知县丶县尉兼任。
可是,知县丶县尉有大堆的事情要忙,哪来的空?
州学丶县学什麽的,其实还不算最要命的。
最要命的是——整个熙河路,奇缺能开蒙的蒙师。
比如熙州,全州上下拢共就十来个蒙师。
其中七个,都是包家和赵家从秦州重金雇来的。
蒙师可不像其他的事情。
要求是非常高的。
因为,蒙师首先得会讲丶会教正韵。
不能一开口,就是满嘴的方言。
不然,他教出来的学生,哪怕将来中了进士,也是走不远的——游师雄和包绶到了熙州后,普及了很多大宋官场的故事。
他们就都讲过国初的时候,广南东路有个官员有幸因为才干,得到了太宗赏识,召见京城询问,却因为其口音太重,无法交流,最后太宗只能让其回去继续做个小官的故事。
熙河的豪族们,在知道了这个故事后,就下定了决心,要请正规的蒙师来教自己家的孩子开蒙。
而这样的人,在整个沿边地区,都是奇缺。
偶尔出现一个,都是各地的宝贝。
好在,沿边各路奇缺的人才,在汴京城里多的是!
尤其是科举的时候,天下诸路士人汇聚汴京。
毕竟,天下诸路的贡生们,都是苦学过韵书,能说一口流利的正韵的人材。
这样的人,是最好的蒙师人选。
只不过,大多数人,大抵都不会愿意前往熙河。
只有那些穷困潦倒,屡试不中,却还没到可以考特奏名进士年龄的贡生,才有可能答允熙河的邀请。
故而,包诚在贡院的时候,除了考试,重点就是留心这样的人。
在他有意结交下,认识了十几个考了三次科举,出身微寒,孑然一身的贡生。
于是,包诚便邀请了他们省试结束后,到他暂居的熙河邸店相会。
这些人本来就盘缠用尽,正不知道,该去何处落脚,如今得了包诚这样的贵公子相邀,自然乐得蹭一顿免费的酒肉,便纷纷答允下来。
省试结束后,出了贡院,就跟着包诚,到了熙河邸店。
包诚自也不是小气的人。
早已经派人在邸店顶楼,准备了一个大间,备好了酒菜。
不止他如此。
其他熙河入京赶考的士子,也都是这样做的。
一时间,熙河邸店内,座无虚席,从大堂到楼上的各个雅间丶厢房,全数爆满。
数百名士人,与熙河的士子,共聚一堂,推杯交盏之间,就已交换了表字,论了年齿,然后开始了称兄道弟。
不得不说,熙河的士人,可能文章丶诗词,拍马也不及其他诸路的士人。
但论起人际关系的处理,却都是特长生!
毕竟,他们在家里,除了读书外,主业就是管人。
一个棉庄,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
除了底层的各族雇工,还有汉人监工丶农官。
想要管好一个棉庄,使棉田内外的事情,都井井有条。
可不止得会做人,还得懂得画饼,知道笼络人心,更得能耐得了性子,吃得了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