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驳疟病瘴气论》
《驳疟病瘴气论》。
苏泽这篇文章,是关于疟疫的。
高拱更认真的看了起来。
当年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就饱受疟疫的困扰,舰队减员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个。
马上朝廷明年就要再下西洋了,如何防疫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作。
不仅仅是下西洋,如今商旅纵横,如果疟病传到直沽丶登莱这些地区,对于京师也是一个严重威胁。
苏泽开篇先驳斥了如今主流的瘴气疟病说。
他写道:
「昔者医家皆言疟疾乃『瘴气所锺』,山泽秽恶蒸郁而成。然苏某有三问:」
「一曰同处瘴疠之地,有人染病有人安?」
「二曰夏秋多发而冬春少发,瘴气何故择时?」
「三曰居高者仍病,居低者反有无恙。」
紧接着,苏泽又提起了玻璃,他利用玻璃打磨镜片,制作出「显微镜」,利用此物看到了水中的「微虫」。
于是苏泽提出了「微虫」致病的假说。
苏泽提出了三种假说。
「水源说」,也就是污水中藏有「微虫」,疟疾通过污染的水传播。
「蚊虫说」,蚊虫叮咬人体后,将病人体内的微虫,传播给健康人。
「呼吸说」,空气中藏有「微虫」,通过呼吸进入人体。
紧接着苏泽又开始讲治疗疟疾的方法。
他提到南州土人有一种神树金鸡纳树,名为「月神之泪」,树皮制药可以治愈疟疾。
于是苏泽提出树皮制药可以杀死「微虫」的假说。
到了这里,其实苏泽也没有解开疟病的原理,紧接着苏泽的文章开始详细描述了他制作显微镜的方法。
苏泽在文章后面写道:
「昔日郑和下西洋,饱受疟病之苦,今太子怜惜,凡能验证以上猜想,东宫愿意诚以银元千枚以馈。」
同时苏泽还在文章最后写,如果有人需要用到金鸡纳树的树皮来做实验,也可以来东宫或者报馆,苏泽可以免费提供样品。
愿意栽植的,苏泽也提供树苗,但是苏泽也说了,这树和甘蔗一样,只能种在湿热的地区。
看完了这篇文章后,高拱有些兴奋。
这些日子,实学没有什麽突破。
原因也很简单,本来就是求实之学,如果没有什麽别人能看到的成果,又怎麽好叫做实学?
你论证来论证去,总要落到实处才行。
苏泽这篇文章,让高拱明白了一件事。
实学就是要解决问题的!
如果真的有人验证了「微虫致疟」说,解开了疟疾传播的途径,那就能有效防范疟疾。
苏泽又提出了金鸡纳树可以治疗疟病的假说,东宫悬赏能研究出成果,会给一千枚银元奖励。
高拱明白了实学的问题,辩经这方面,实学本来就不是传统儒学和心学的对手。
所以苏泽的方法才是对的,只要实学能解决更多的问题,实学自然会成为显学。
辩经再厉害,也要解决实际问题才行啊。
高拱明白了实学发展的方向,也看到了苏泽的办法。
在报纸上悬赏解决问题!
为什麽不把实际遇到的问题,放在报纸上悬赏呢?
高拱思考起来,准备命令自己的门徒们搜集一些问题,然后刊登在《乐府新报》上,朝廷也可以悬赏解决问题嘛。
就在高拱思路大开的时候,张居正也踏入了内阁。
和高拱打了招呼后,张居正在自己的位置上坐下。
张居正在户部督办了半个月,就是为了理顺会计录的编纂工作。
在理解了会计录编纂工作的复杂度后,张居正果断将会计录的工作拆解为两块。
第一版是两京十三省的帐,地方上主要就是岁入和支出部分。
第二版则是京师的总帐,包括各衙门的收入支出和库存。
按照张居正的估算,明年三月份会计录的第一版就应该能搞出来,到时候两京十三省的岁入支出,朝堂就能有一本明细帐了。
预计明年七月份,第二版,也就是京师六部九卿衙门的帐本,包括皇帝内帑的盘存也能做出来,那整个大明的家底就盘查清楚了。
等大明的家底盘存清楚,就可以开始全面的税制改革了。
理顺了后,张居正又返回了内阁办公。
而张居正刚刚返回内阁,首辅李春芳将手头上的事情都交给他,果断向皇帝乞休告假去了。
隆庆皇帝也不得不批了李春芳的假期,内阁又恢复成三名阁老的状态。
和高拱那边的清闲相比,张居正这边的事务比较多。
北疆要开放互市,在哪里开放,这些都是户部要研究的问题。
王世贞和宣大总督王崇古上书,都请朝廷多开马市,张居正也明白多开马市的好处,但是朝廷要有这麽多官吏呢?
管理一座马市,需要能写能算的吏员,还需要能处理边疆问题的官员。
张居正更加明白,为什麽苏泽坚持要开吏科试了。
现在的大明朝廷,就像是一家扩张中的商铺,要赚更多的钱就要多招人开办分号。
开放马市需要人手,东南几个省也上书要开埠,同样也需要人手。
苏泽上了《请奏四方来朝疏》后,朝廷也商议过了,准备在松江府上海县丶福建省泉州丶广东省广州开埠通商。
但是看到了开埠的好处后,地方上纷纷上书,包括宁波丶福州丶澳门等地也上书请求开埠。
张居正还是压下了这些奏疏。
原因也很简单,朝廷没人手。
更确切的说,朝廷没太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