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都觉得这个理由有些讽刺。
开埠通商,就要设立市舶司,就要内廷派遣镇守太监。
而如今市舶司的工作繁重,对于镇守太监的要求极高。
隆庆皇帝也是一个谨慎的皇帝,他明白镇守太监的业务能力,决定了能不能将市舶税收上来,这些都是入内帑的钱,必须要派遣可靠的人选。
所以直沽市舶司的镇守太监,隆庆皇帝亲自面试了几个人,最后才选中了人选。
现在又要选派上海丶泉州丶广州的镇守太监,司礼监都愁得很。
如今皇宫内,营造学社已经成了和司礼监一样,成为太监们趋之若鹜的地方。
大明在内廷设司礼监,就是专门给太监读书的地方。
随着时代发展,司礼监逐渐成为内廷决策机构,司礼监掌印秉笔也被称之为内相。
但是司礼监还有教导太监读书的职能,翰林院每年要选派翰林去司礼监教书。
最⊥新⊥小⊥说⊥在⊥⊥⊥首⊥发!
现在除了司礼监外,营造学社也成为香饽饽。
如今内廷最吃香的太监,就是在司礼监读过书,又在营造学社上过课的。
比如这一次被皇帝简拔,派往直沽的太监张鲸,就是拥有司礼监和营造学社双重学历,他越过一众品级比他高的太监,获得了直沽市舶司镇守太监这个好差事。
营造学社担任教习的是钦天监的周相,很多太监因为基础太差,都被周相逐出了营造学社,能够完成营造学社学业的寥寥无几。
而这些能结业的太监,择业选择也很宽泛,比如留在皇城里的宫造局,审计工部的造价,再比如去内帑担任司库。
甚至东厂都抢着要人,如今镇抚司下的民讼衙门,也需要精通算学和刑律的官员坐镇,而东厂要监督镇抚司,也需要同样的人才。
司礼监三巨头都急得不行,他们向皇帝建言,请求营造学社放宽结业的标准,多培养一些人才出来急用。
但是教习周相却十分的执拗,他坚持算学之道,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算学没有办法速成,如果皇帝觉得他这个教习不行,他就辞职追随少史黄骥去修历去。
这下子连隆庆皇帝也没办法,钦天监中能看懂黄骥留下教材的人,也就只有周相一个,他要是撂担子,这营造学社也就关门了。
最后周相也做了妥协,延长营造学社的教学时间,给学社成员一次补考的机会,只要补考通过也算是结业。
上海丶泉州丶广州的镇守太监好不容易凑齐,实在没办法继续开埠了。
不仅仅内廷缺人,外廷也同样缺人。
这一期顺天府吏科试的事情完毕,张居正也准备推动在南直隶进行吏科试的改革,在南直隶募新吏徵收商税。
先把南北二京的商税收起来,这一带的读书人最多,商旅也最发达。
等南北二京的问题解决了,再对其他富庶的省份下手。
张居正放下奏疏,他突然发现隆庆三年的内阁要比去年忙碌了很多,就连他都有些吃不消了。
是从什麽时候开始的?
张居正回忆起苏泽第一次上疏的那个节点。
好在下个月王世贞就要从草原返回了,首辅李春芳已经上疏请求增补阁臣了。
处理完手里的奏疏,张居正拿起桌上的报纸,他翻开了《乐府新报》。
自从长子去了登莱后,张居正最喜欢的版块变成了山川地理版块,张居正最喜欢看的内容,变成了介绍海外风土的文章。
前些日子长子写信过来,他已经入学了登莱的市舶司海务教习所,信中张敬修写了不少他在莱州港口和海员交谈的消息,其中就不乏海外风土人情。
张居正看这些文章,也是为了能和长子交流。
这一期的山川地理,又是苏泽亲自撰文,写的是欧陆一个名叫威尼斯的海上城邦。
建造在海上的城市?
张居正还是很好奇的,除了风土人情外,苏泽还介绍了威尼斯的特产玻璃。
苏泽讲述了威尼斯人通过保密技术获取巨利的事情,还说一片等身透明玻璃就能在欧陆卖出天价。
但是让张居正意外的是,紧接着苏泽就将玻璃的制作工艺大大方方的刊登在了报纸上!
从玻璃原料,粗筛,助溶,玻璃药(添加剂),制作的过程,苏泽都详细的刊登出来。
不同的玻璃药,可以制作出不同颜色的玻璃,而要制作纯色玻璃,需要用到一种名为「回青石」(钴蓝)的矿物。
欧陆视若珍宝的玻璃制作方法,就被苏泽这样刊登出来了?
张居正随即一笑,苏泽就是这样,每当他抛出一个东西的时候,就会引着人继续前进,你永远不知道他的口袋里还藏着什麽东西。
张居正相信在玻璃背后,还有更赚钱的东西,苏泽在藏在身后。
不过张居正这次倒是冤枉苏泽了。
苏泽没有将玻璃镜子的全部配方都刊登出来,还是因为锡汞齐的制备太过于危险,这个时代的工匠还没有足够的化工保护意识,只能在小部分技艺高超的工匠指挥下生产。
而苏泽将玻璃的配方刊登出来,也是为了促进玻璃制造行业的进步。
威尼斯人垄断技术,将纯色玻璃镜的配方藏了一百多年,这也将光学发展拖延了一百多年。
苏泽相信,以大明工匠的勤劳和聪明,以大明的生产力,玻璃的价格很快就能降下来,而玻璃的产量也能迅速攀升,很快就能成为大明的出口产品。
而透光的玻璃可以用在光学仪器上,还可以用在建筑上,说不定明年就可以在京师搭建温室大棚,在冬天吃上新鲜的蔬菜了。
而镜子则可以作为一种奢侈品,专门在东宫的商铺中贩卖,日后还可以在港口出售,反过来卖给西方人。
——
十一月二十五日,京师下了雪,京师百姓家里也都升起了炭炉子。
苏泽在改建堂屋的时候,请工部修了暖墙,这样又可以取暖,又不用忍受炭炉的异味和煤灰之苦。
不过今天一大早,苏泽就离开了温暖的室内,站在京师门前看热闹。
今天是蓟辽总督谭纶回京述职的日子。
苏泽身后跟着徐渭,对于这位和戚继光联手在东南抗倭的文臣,苏泽还是很好奇的。
而且在解决了北境问题后,苏泽开始关注辽东问题。
京师门前也聚集了一些看热闹的官员百姓,
在开道的仪仗后,是一名跨马徐行的冷峻中年官员,他已经头发斑白,但是腰板挺直昂首睥睨,穿着高品文官的袍子,却有一股杀伐之气。
文官身后,是一名差不多年纪的武将,他穿着华丽的铠甲,但是脸上有些局促,似乎对京师的宫阙充满了敬畏。
队伍后方,苏泽见到了一些奇怪打扮的武士。
他们有的留着金钱鼠尾,耳悬野猪牙坠饰;有的披发头插鹰翎,脖子上挂着银圈;还有剃光前半额头,鼻子上还镶着骨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