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附议辽督并请设通辽棱堡疏》
两人交谈完毕,苏泽看向了故作乖巧的李成梁。
谭纶随着苏泽的目光看向李成梁,用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说道:
「本来想要带这厮来京师见见世面,但这泼才实在是扶不上墙。」
苏泽倒是对李成梁很感兴趣,他对着李成梁问道:
「李总兵,你驻守辽阳,你是怎麽看女真人的?」
李成梁见到苏泽问自己,立刻激动起来,他扯着嗓子说道:
「女真人?那不就是咱大明的狗吗?」
听到李成梁这麽说,谭纶不禁扶着额头叹息。
接着李成梁说道:
「狗不听话就要训,训好了就能帮着主人打猎了。」
苏泽看向李成梁,这话倒是话糙理不糙。
李成梁在后世有诸多非议,最大的争议就是他对女真宽纵,最后养虎为患。
但是如果放在这个时期来看,李成梁执行的边疆政策,也是大明持续百年以夷制夷的边疆国策。
而李成梁在世的时候,确实多次平定了辽东的叛乱,是当时无愧的悍将。
至于奢侈跋扈这些武将的老毛病,这也是明廷的放纵导致的。
至少在隆庆时期,现在的李成梁是怎麽也不敢乱贪的,更不敢当着谭纶的面跋扈。
苏泽又问道:
「那女真叛乱越发频繁,李总兵以为何故?」
李成梁听到苏泽问自己,反而更来劲的说道:
「狗咬主人,就是训狗训的不够!」
「朝廷给他们册封丶发敕书做买卖,可这些狼崽子转头就劫掠汉民!像建州王杲那厮,刚被咱打趴下就递降书,回头养肥了又反咬一口,降了反,反了降,摆明拿朝廷当冤大头。」
「每回叛乱,官兵撵他们进山就收兵,怕耗费钱粮。可野狗记打不记吃啊!您看咱在辽阳宰了几十个脑袋,他们就缩回窝里半年不敢露头。要依末将,就该打断脊梁骨,让他们见着大明旌旗就哆嗦!」
谭纶实在是听不下去,呵斥李成梁道:
「住口!」
李成梁就像是老鼠见了猫,吓得一哆嗦,立马不敢再多说一句。
苏泽制止了谭纶训斥李成梁,而是继续问道:
「李总兵,如果让你带兵,粮饷管够,能斩杀王杲吗?」
李成梁立刻说道:
「当然能!朝廷只要给足兵马粮饷,我李成梁就是冻死在白山黑水,也要砍下王杲的脑袋!」
「李某愿意立军令状!」
谭纶已经懒得说他了,苏泽和徐渭都跟着笑起来,李成梁摸了摸脑袋,不明白三个读书人的想法,也只能跟着笑起来。
——
次日,谭纶向通政司投书,《请修长城并编练蓟辽兵马疏》。
这份奏疏送到内阁,张居正和赵贞吉票拟赞同,高拱未置可否,奏疏送到宫中,隆庆皇帝果然对犹豫起来。
宣大的战事平息,隆庆皇帝真想着节省下了备边银,可谭纶这份奏疏又要在蓟辽修造防线,又要练兵,这又是大把的银两。
隆庆皇帝将奏疏发往外朝,请群臣议论。
果不其然,谭纶的奏疏遭到了外朝官员的猛烈批评。
都察院的批评声最大,他们认为谭纶重修蓟辽防线纯粹就是浪费国家钱财,是为了自己的政绩才上书的。
几名去过辽东的巡边巡案御史,也纷纷力陈,认为女真诸部都是向大明称臣朝贡的,按照俺答封贡的例子,开放互市就能安抚他们,蓟辽地区不需要花费这麽大的费用。
外朝争论不止,就在这个时候,苏泽也上了一疏。
《附议辽督并请设通辽棱堡疏》
苏泽在奏疏开头,就旗帜鲜明的表达了对蓟辽总督谭纶的支持。
「臣伏见辽东诸夷猖獗,女真丶蒙古交通愈密,边患滋蔓。辽督谭纶具本《请修长城并编练蓟辽兵马疏》,言皆切中时弊,臣谨附议,复请增设通辽棱堡以断胡虏往来。」
苏泽在奏疏赞同了谭纶重修蓟辽地区长城,整顿蓟辽兵马的提议。
「谭督所策非独省费弭兵,实杜乱源。倘惑于浮议,迁延不决,辽患恐如野火燎原。」
然后苏泽在谭纶奏疏的基础上,又提议在通辽地区设立棱堡。
「辽东女真多与辽西蒙古勾连,互市劫掠,此患尤深。通辽处东西要冲,女真西出则结漠南,蒙古东进则联建州。欲绝其交通,非添设棱堡不可。」
苏泽提出了通辽的位置关键。
「通辽东可慑海西丶建州女真,西可扼土蛮丶朵颜蒙古。堡成则女真不得西联,蒙古不得东侵。」
除了棱堡之外,还要在通辽设立马市。
蒙古诸部可以在这里和大明交易马匹,通过这个方法截断输入辽东的马匹。
苏泽最后写道:
「臣尝闻:夷狄者,畏威不怀德。女真反覆,非天灾,实人祸。剿抚失当,鞭轻而饲丰也。」
「长城如铁壁,塞虏骑于北;三营若虎贲,镇骄兵于内;棱堡作机枢,断胡虏之交。」
苏泽上了这份奏疏,查看【手提式大明朝廷】的模拟结果。
——【模拟开始】——
《附议辽督并请设通辽棱堡疏》当日送到内阁,高拱丶张居正和赵贞吉都票拟赞同。
朝中反对声浪巨大,皇帝也担心再启辽东战事,留中了你的奏疏。
——【模拟结束】——
【剩馀威望点:400点。】
【是否花费300点威望点,确保奏疏完全执行?】
苏泽果断选了「是」。
十一月二十六日。
本来隆庆皇帝想着马上可以过年了,他正在筹备着今年再办上元灯会的事情。
可没想到年前还起了风波,谭纶的上疏让朝堂争议不断,而内阁辅臣又站在谭纶这边,搞得内阁和外朝大臣的关系紧张起来。
这时候他不方便再提上元灯会的事情了。
原本隆庆皇帝已经准备驳回谭纶的奏疏,让他速速离开京师,平息这一次的风波,然后再和阁臣商议,最好和去年一样,由首辅李春芳主动提出来办灯会,事情就好办多了。
可没想到苏泽又是一封奏疏,让朝堂的气氛更加紧张。
隆庆皇帝原本都盘算好了,登莱市舶司的镇守太监张诚都已经安排大名府的扎灯匠人入京了,安置在东市厂坊内。
可一旦朝争起来,内阁肯定不会再提灯会的事情了。
虽然不至于因此迁怒谭纶,但是皇帝也想早点将他打发回辽东。
就在隆庆皇帝下定决心,要驳回谭纶和苏泽的奏疏,平息这场朝议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