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贾环返京,周文仁赴考
又过了一个多月,贾蔷,贾环等人也杀了一个多月。
贾环甚至都不记得他砍崩了多少把刀,又有多少把刀被他砍得卷了刃,那些怀有异心的东南世家,也终于被屠戮一空。
当然,一个不剩的彻底杀绝是不可能的,毕竟这些传承上千年的世家大族,别的本事或许没有,但是他们经历了无数次战乱,经历了无数次改朝换代,狡兔三窟的本事还是有的。
那些改名换姓藏匿于别处,或者成为隐户躲避搜查的,只能慢慢查访,一个一个去杀了。
至于那些逃到海外,甚至是东渡扶桑避难的,史也给李崇上了摺子,在继续剿灭倭寇的同时,编练一支远洋海军。
等到海军成军之日,则以泰山压顶之势,威逼东瀛岛国,让他们交出这些藏匿在岛国的世家馀孽,以及那些盘踞在扶桑的倭寇大头目。
史担心李崇不会答应,还专门在摺子里提了一句,听说东瀛岛国盛产白银,若是攻陷占领的话,对大乾有百利而无一害。
当然,史此举纯属是给瞎子抛媚眼,小日子除了德艺双馨的老师之外,还有什麽其他的特产,这世上估摸着没人会比李崇更清楚了。
只是李崇此时着眼的重心,扶桑岛国连前三都排不进去,故而看到史的摺子之后,李崇既没有批红,也没有回覆,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
暂且留中不发,等过几年再说吧!
时间来到九月,休养了两个月的薛蟠和贾芸,身上的伤也基本好的差不多了。
这一日,除了贾蔷继续留在东南前线之外,薛蟠,贾环,贾芸,还有贾琮,以及那些阵亡了的贾家部曲家将,则纷纷启程返京。
不仅冯唐和贾蔷前来送行,就连史和史鼎两兄弟,贾雨村,贾政,林如海,梅若云等人也都来了。
此次返京的车队,人并不太多,而马车却有二三十辆之多。
这些马车之中,装的并不是贾环他们屠灭东南世家,得来的银两财货,而是一个个骨灰坛子。
贾琏的骨殖,贾家那些阵亡的部曲家将一共一百三十三人,他们的骨殖也都装在这些坛子之中史和贾雨村等人,看着这些马车,看着这些骨灰坛子,一个个嘘不已。
遥想去年之时,贾家的这些部曲家将,跟着贾环等人来绍兴之时,一人双马,个个彪悍异常。
而现在,他们却被装在骨灰坛子里,躺在马车上,就这样返回家乡,就这样去见他们的父母妻儿。
正应了那句话:去时人人带吴钩,归时马革裹尸还!
而贾政看着他儿子贾环,看着贾琏和他们贾家那些部曲家将的骨殖坛子,除了嘘感慨之外,
更多的则是心痛,以及难以抑制的与有荣焉。
贾政那微微弯曲的脊背,都不由得挺直了许多。
在史等人给薛蟠他们送行的时候,不时有浙江各州各府各县的秀才从一旁经过。
因为屠灭东南世家的缘故,东南各省的秋闱推后一月,而这些秀才便是来杭州府参加秋闱的。
看到城门口这支奇怪的车队,以及那些前来送行的军中将领,这些秀才们一个个目露好奇之色,纷纷打听了起来。
等他们知道前来送行的是东南剿抚使史等人,而他们送的则是在柳林镇一战中阵亡的大乾将士,不少秀才长揖到地,甚至有人跪在地上,朝着这支车队叩头行礼。
倒不是他们想给权贵们献媚,而是柳林镇一战,贾家子弟带着贾家的部曲家将,全歼倭寇主力,击杀倭寇头目犬养平八郎,救下柳林镇上万百姓的事迹,已经传遍了江南各地。
这些秀才虽然是读书人,但是他们也敬仰保家卫国,崇敬为国捐躯的英雄。
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有人敬仰英雄,自然也有人不屑鄙视,甚至是恨之若仇。
这些不屑鄙视之人,自然是那些读死了书,觉得勋贵和文人天然对立,打心眼里便瞧不起勋贵,却文自视清高的迁腐书生。
而那些恨之入骨之人,则是敬仰那些东南世家,或者家里的营生,是靠着那些东南世家过活的富户子弟。
现如今东南世家大族被杀得十不存一,这些富户子弟也失去了昔日的主子和倚仗,而贾环和贾家的部曲家将,又是杀得最狠的那一拨人,故而这些人对薛蟠,贾环等人,对贾家的部曲家将恨之入骨,也就没什麽好奇怪的了。
而在这些秀才之中,便有背着一口袋乾粮,风尘仆仆从绍兴府赶来的周文仁。
自从将未婚妻胡玉娘,亲手送到贾宝玉榻上之后,周文仁便含羞忍耻,奋发读书,
并且周文仁立下重誓,若是不能考中举人,若是不能进士及第,他周文仁死不入周家祖坟。
誓言听起来很带劲,可周文仁的心里,对于中举,乃至进士及第,实在是没有多少信心。
这倒不是他对自己的才学没有信心,而是周文仁心里清楚,他之所以屡屡落第,乃是因为十三年前,他年少轻狂,在一次醉酒之后,无意中得罪了杭州名儒季伯晓。
那一年,他刚刚中了秀才,意气风发,与几名同窗在一座酒楼饮酒庆祝。
不料与另一夥学子发生口角,继而产生了争执。
而那一伙人言语污秽,甚是无礼,甚至是辱骂起了周文仁等人的授业恩师。
天地君亲师,自古以来便是这世间最尊贵,最不能侮辱的所在。
被人辱骂授业恩师,年轻气盛的周文仁如何能忍得?
再加上周文仁当时已然喝醉了酒,哪里还顾得了那麽许多。
当得知对面那伙人是杭州名儒季伯晓的学生之后,周文仁一口饮尽杯中酒,说出了一句直接镇住全场,甚至是流传至今,让杭州名儒季伯晓颜面扫地,也让季伯晓恨之入骨的话来。
当时周文仁说:「季伯晓,几把小也!怪不得季夫子无儿无女,要过继其弟的儿子来延续香火,哈哈,原来季夫子几把小,不能人事啊!」
说完这句话的周文仁,当时心里别提有多爽了。
而那些季伯晓的学生们,一个个则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只因他们心里清楚,周文仁说的大概率是实情。
毕竟他们的恩师季伯晓年近六旬,这些年一连娶了一妻五妾,可愣是一个孩子也没有生出来。
若不是有人拦着,季伯晓的这些学生们,非得活活打死周文仁不可。
翌日,酒醒之后的周文仁想起此事,悔的肠子都快青了。
毕竟季伯晓乃杭州名儒,得罪了他,无疑会让周文仁的科举之路困难重重。
更何况逞口舌之利,攻击别人的身体缺陷,并非君子所为,对周文仁在儒林中的名声也很不利故而酒醒之后的周文仁,当即便去求了他的授业恩师,让老师带着他亲赴季府,给季伯晓负荆请罪。
要说季伯晓不愧是杭州名儒,对此竟然一笑了之。
他不仅没有怪罪周文仁,反而极为赞赏周文仁的才学,勉励周文仁用功读书,早日蟾宫折桂云云。
季伯晓的以德报怨之举,没几日便传遍了江南各地,也让季伯晓彻底坐实了杭州第一儒的名头。
可奇怪的是,从此之后,周文仁一连参加了三次秋闱,每一次都是名落孙山,黯然离场。
就连他的那些同窗,才学远不如他之人,一个个也都中了举,却唯有周文仁,至今还只是区区一个秀才。
屡屡落第之后,周文仁也咂摸出一点味儿来,他已然明白了,这便是季伯晓对他的报复。
不愧是杭州名儒啊,当面笑嘻嘻,背后MMP!
四年前,杭州名儒季伯晓去世,周文仁想着,季伯晓都死了,这下应该没人再阻挠他中举了吧?.
可惜第二年的乡试,他还是榜上无名。
这时候周文仁才终于明白过来,季伯晓虽然死了,但他的那些徒子徒孙还在,他背后的季家也还在。
只要季家还在,只要季伯晓的这些徒子徒孙还在,他此生便不可能中举,注定只能是一个穷酸秀才。
故而今年的秋闱,周文仁都有些不想去了。
毕竟明明知道不可能中举,又何必去自取其辱呢?
便在这时,杭州那边传来消息,季家因为勾结倭寇,被京里来的勋贵子弟,带着贾家的部曲家将给抄家灭族了。
几乎在一瞬间,周文仁又重燃希望,恢复了斗志。
与此同时,他也不免感慨方千,这贾家还真是与他有缘啊!
他的未婚妻玉娘,成了贾宝玉的女人,他的孩子也姓了贾。
而现在,贾氏子弟又带着贾家的那些部曲家将,将他的仇人季家给杀了个鸡犬不留,帮他清除了科举路上最大的一块绊脚石。
恰恰又是在这个时候,他的未来岳丈,现在应该称呼为舅舅的胡君彦,从京城寄来书信,说玉娘不日即将生产,而且从脉象上来看,应该是个男孩无疑。
胡君彦的这封书信,无疑让周文仁参加此次秋闱的决心,变得更加坚定了。
周文仁在心里暗暗发誓,他一定要考中举人,他一定要进士及第,他要一步一步的往上爬,他要当官,当大大的官,最好是内阁首辅。
只有这样,他周文仁,才能给他的儿子保驾护航。